杭垣破后追悼管小异四首 其四

生时犹不偶,况乃委山丘。
魂魄已长往,妻孥尚滞留。
敢令呼冻馁,何以绍箕裘。
试上高原望,灵风瑟瑟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杭垣破后追悼管小异四首 其四》是清代诗人华蘅芳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管小异的哀思与惋惜,以及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感慨。

《杭垣破后追悼管小异四首 其四》中“生时犹不偶,况乃委山丘”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深刻理解。生命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是古代文人常有的情感体验,而诗中的“生时犹不偶”则强调了个体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奈和挫败感。

“魂魄已长往,妻孥尚滞留”一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死者家属的同情和关怀。在传统观念中,人死后灵魂会升天或归隐,因此“魂魄已长往”可能意味着诗人认为死者的灵魂已经超脱,不再受生前困境的影响。然而,对于活着的家人来说,这种超然的存在似乎并不真实,他们仍在为生活奔波,这种对比使得诗人不禁生出哀叹。

诗句中的“冻馁”一词描绘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反映了清政府灭亡后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现状。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冻馁”这一具体现象,折射出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所承受的痛苦和无奈。

“何以绍箕裘”则是诗人对于死者遗属未来的担忧和忧虑。这里的“箕裘”原指古代的一种礼器,比喻后代或继承者。诗人用这个典故来表达对死者家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关切。他担心即使死者的灵魂得以安宁,但家族成员仍将面临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试上高原望,灵风瑟瑟愁”一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郁和悲伤。高原上的风,如同无形的叹息,带着诗人对逝者的怀念和对自己境遇的感慨,增添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杭垣破后追悼管小异四首 其四》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悼念之作,它更是一首蕴含着深邃哲理和强烈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诗人华蘅芳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深意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