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即事

斜日照疏棂。
朱霞天半晴。
袅游丝、百种轻盈。
似解怜人春昼永,故宛转,写深情。
心字篆香萦。
茶烟午梦清。
绕空阶、新雨苔生。
闲倚阑干无一事,直坐到,月华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唐多令 即事》是一首近现代诗人汪东创作的词,表达了作者对中秋节夜的感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均值得深入探讨。具体介绍如下:

  1. 创作背景:《唐多令 即事》是汪东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时期,国难当头,民族危机深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汪东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2. 作者简介:汪东(1890-1963),字旭初,号寄庵、寄生、梦秋。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后赴日本留学,并结识了孙中山。回国后,汪东投身于革命事业,曾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解放后,他历任苏州市政协常委、副主席等职,为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3. 主题思想:该词的主题是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在词中,汪东通过描述中秋节夜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他认为,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克服困难,保卫国家。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贯穿全词,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
  4. 艺术特色:汪东在《唐多令 即事》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心字篆香萦”中的“心字篆香”,既指代了作者自己的情感,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此外,词中的意象选择也非常巧妙,如“斜日照疏棂”、“新雨苔生”等,都富有诗意,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5. 词句欣赏:“杖策倚层楼。新凉体少瘳。浦江边、灯火漂浮。不见素娥宫殿影,浑忘了、是中秋。”这几句词描绘了夜晚的场景和作者的心情。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秋节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

《唐多令 即事》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词,更是一篇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读者在欣赏这篇词时,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艺术才华,还能从中汲取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