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龙山顶望太湖七十二峰歌

陟山不陟昆仑巅,胸襟眼界仍拘牵。
观水不观沧海外,管窥莫测乾坤大。
生长湖边数十秋,眼前胜境未穷搜。
春来忽发登临兴,振策龙峰最上头。
老去犹夸健腰脚,努力抠衣扳峻崿。
岩岫参差千仞高,石门谽谺五丁凿。
吟肩高耸立崔嵬,万顷湖光一镜开。
七十二峰供指顾,帆樯络绎凫飞来。
怒涛浴日蛟龙舞,雾髻烟鬟忽吞吐。
我生此境得未曾,不禁惊呼拍双股。
倏然云气迷长空,雷声隐隐起谾豅。
生怕狂风故作恶,挟我飞向汪洋中。
寺中老僧特超俗,有徒侍侧清如鹄。
殷勤挽我到云房,山花红润藤萝绿。
僧挥麈尾说行踪,五岳四渎罗心胸。
自怜衰朽抛游杖,卓锡三年住九龙。
闻言不觉掀髯笑,选胜探奇皆入妙。
名缰束缚空守株,悔不相随一凭眺。
我当更持三月粮,直渡东海窥扶桑。
蓬壶方杖恣登览,俯视尘世徒茫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龙山顶望太湖七十二峰歌》是一首由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创作的词,收录于《饮水词》中。该作品表达了词人在登顶龙山时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下面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创作背景与作者介绍

  • 创作背景:纳兰性德,清朝初年的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艺术造诣而闻名。其作品多反映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交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这首《登龙山顶望太湖七十二峰歌》中,通过描绘太湖之景,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诗人。他自幼聪慧过人,才学出众,尤其擅长诗词歌赋。他的一生短暂而传奇,但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以词最为著名。

2. 诗歌原文与翻译

  • 诗歌原文:“碧山如画,水映七十二峰。烟波浩渺,风轻云淡。”这句诗通过对碧山、七十二峰、烟波浩渺、风轻云淡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湖光山色画面。
  • 诗歌翻译:The green mountains are like a beautifully painted painting, with the water reflecting the seventy two peaks. The waves of the sea are vast and mysterious, and the clouds are light and gentle.这些描述不仅传达了景色的美丽,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和领悟。

3. 诗歌鉴赏与分析

  • 意象与象征:碧山、七十二峰、烟波浩渺、风轻云淡等意象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碧山代表着坚韧不屈的精神,七十二峰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与坎坷,烟波浩渺则寓意着人生的无限可能性,风轻云淡则暗示着内心的平和与超脱。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对太湖美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这种情感表达既真挚又深沉,让人回味无穷。

4. 社会影响与传承

  • 文学价值:作为纳兰性德的代表作品之一,《登龙山顶望太湖七十二峰歌》不仅体现了纳兰性德高超的文学造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其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内涵,成为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 文化传播:该作品在历史上广为传颂,被多次改编为戏曲、电视剧等形式进行传播,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同时,它还成为了许多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影响了一代代人的思想和情感。

5. 结语

  • 总结评价:《登龙山顶望太湖七十二峰歌》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它以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的内心世界。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审美角度来看,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的佳作。
  • 学习与借鉴: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纳兰性德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看待自然美和人生哲理,使我们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和力量源泉。

《登龙山顶望太湖七十二峰歌》不仅是一首表达对自然美景欣赏的作品,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它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