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偕同人登观音阁

秋江何处一登高,小坐层楼兴亦豪。
未有文章讥落帽,可无诗句学题糕。
谣传啄燕非关赵,树绕栖乌竟火曹。
风雨满城增客感,归来且共饮醇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偕同人登观音阁》是秦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而非《九日偕同人登观音阁》作为一首歌曲的歌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信息、原文及赏析等相关内容如下:

  1. 创作背景:《九日偕同人登观音阁》创作于清代,具体年份不详,但从诗中“秋江何处一登高”可推测其创作于秋季,当时作者可能与友人一同登临观音阁,共同赏景,并借此抒发感慨。

  2. 作者介绍:秦梁,字子美,号青莲居士,是清朝时期的文人。他的作品以诗歌见长,尤其擅长七言律诗,其风格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

  3. 原文展示:诗的原文如下:“秋江何处一登高,小坐层楼兴亦豪。未有文章讥落帽,可无诗句学题糕。谣传啄燕非关赵,树绕栖乌竟火曹。风雨满城增客旅,此情此景最难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登高望远的豪情壮志,以及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4. 诗作赏析:在《九日偕同人登观音阁》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思考。诗中的“未有文章讥落帽,可无诗句学题糕”反映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和对传统美德的崇尚。

《九日偕同人登观音阁》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研究,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才华,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