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幽深即洞天,抛书依旧抱书眠。
但看扰扰人多事,便觉闲闲我是仙。
幽咽琴声趋涧水,依微篆影隔溪烟。
足音那得来空谷,早闭柴门待月圆。
闲居杂咏五首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您提供的古诗《闲居杂咏五首其三》,是明朝诗人周孚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幽静的庭院中的生活状态,以及他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思考。
首先,诗中的”朱墨生涯拙,青铜勋业羞”表达了作者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泊与自我否定,暗示了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和对物质追求的拒绝。这种态度反映了魏初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即真正的成就不在于外在的荣耀和财富,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自由。
“三山凤伏月,万里鹰搏秋”则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来表达作者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凤”和“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分别代表高贵和勇猛,而它们的活动场景“三山”和“万里”则展现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这种描绘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也寓意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广阔和深邃。
“时时拂尘卷,造物何悠悠”进一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虽然可以通过智慧和勤劳改变环境,但最终无法摆脱自然的规律和命运。这种观点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即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应该持有敬畏之心,而不是试图与之对抗或控制。
全诗以“造物何悠悠”收尾,表达了一种对宇宙和生命无常的感慨。这种感慨不仅是对生命短暂和不可预测性的感叹,也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的思考,提示人们要珍惜当下,活出真正的自我。
《闲居杂咏五首·其三》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哲学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生活状态的描述,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和对生活态度的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