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骚坛孰主奴,名家江左渺钱吴。
失栖群似林间鹊,偏好应如屋上乌。
削简几经雠亥豕,弃官原不为尊鲈。
寂寥故国空文藻,校订残编一叹吁。
和师郑辛亥十一月诗史乙集刊成自题其后用原韵二首 其二
介绍
《和师郑辛亥十一月诗史乙集刊成自题其后用原韵二首 其二》是清代文人陈廷敬所作的一首诗。该诗创作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此时作者已经七十一岁,在山西巡抚任内。这首诗是应好友师郑的请求,为他的诗集作序而写的,因此也被称为“序”。
陈廷敬,字子端,号石斋,晚号午亭老人,山西泽州怀仁人,康熙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贞。他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康熙帝关系密切,曾担任康熙帝的老师。他的作品以诗歌、散文为主,风格典雅庄重,被誉为“清初第一诗人”。
《和师郑辛亥十一月诗史乙集刊成自题其后用原韵二首其二》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和师郑辛亥十一月诗史乙集刊成自题其后用原韵二首其二》:
师郑辛亥十一月诗史乙集刊成,
余亦欲效颦而拙,
乃为之作记,
因书其集后,
且纪岁月之长短也。
昔者,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今师郑年方五十而诗史已就,此岂所谓五十而知天命耶?然余尝读《易》有言:“履虎尾,不咥人;亨,小利有孚。”师郑之于诗史,可谓履虎尾矣。然其诗之精工,犹能“小利有孚”,非徒“不咥人”而已也。虽然,师郑固已老矣!老则多识前言往行,多闻古人之言行,多见山川草木之美,多感天地之大美,故其诗之高妙,实有不可及者。
余尝观师郑所著《诗史》,凡一百六十六篇,皆其平生所经历之事,所感所思之所发也。其中有述古之人者,有述古之地者,有述古之时者,亦有述古之事者。每一篇之中,皆有其所据以著书者,如春秋之经,夏商之史,周汉之传,皆可以为之证也。余观其文义,虽未尽通晓,然其言必有根据,非空穴来风者也。
师郑之诗,其体格甚严整,其辞旨亦雅正。盖其平日之所读所闻,皆有所取法,故其诗之体裁,亦皆有所依据。如其《春日》一篇,则以春风之暖煦,春水之清澈,春花之烂漫,春鸟之啼鸣,皆写之殆尽。又如其《秋夜》一篇,则以秋风之萧瑟,秋水之澄清,秋花之凋零,秋鸟之啼鸣,皆写之殆尽。其诗之体格如此,则其诗之体裁亦然矣。
然而师郑之诗,亦非徒为咏物而设,其亦有所寓意焉。盖其平日之所经历之事,皆有所感触,有所思考,有所感慨。如其《游园》一篇,则以游园之乐,寓人之乐;其《登楼》一篇,则以登楼之忧,寓人之忧;其《望月》一篇,则以望月之悲,寓人之悲;其《听雨》一篇,则以听雨之情,寓人之情。此皆其借物寓意之法也。
夫诗者,天下之大业也。夫何故?夫天下之事物,皆有其所以然之理焉。如天之所以高也,地之所以厚也,日月之所以明也,风雨之所以起也,鸟兽之所以生也。皆有一定之理也。然而人之所知者,惟耳目所及之物耳。至于其理之何以然者,则莫可得知。是以诗人之作诗也,必欲穷其理而知其所以然者。
师郑之诗,其体格如此,其寓意如此。其所以然之理,亦必在其书中矣。余读其诗集,未尝不叹服其才力之高强,而亦未尝不惊叹其胸次之广大也。
夫诗人者,天下之公器也。夫何故?夫天下之事,皆有所不能忘也。如人之生死也,人之富贵也,人之成败也,人之离合也。皆人所不能忘也。然而人之所不能忘者,皆有所不能忘之理也。是以诗人之作诗也,必欲穷其理而知其所以然者。
其体格如此,其寓意如此。其所以然之理,亦必在其书中矣。余读其诗集,未尝不叹服其才力之高强,而亦未尝不惊叹其胸次之广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