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杂感八首 其六

十日居然比上农,清晨登陇辨横纵。
萑苻遍地难安枕,荆棘中原未息烽。
呵壁已无天可问,种桑只有海能容。
我家曾辟桃源洞,灵境如何不再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虞城杂感八首 其六”是一首清代诗人徐兆玮创作的诗歌。下面是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1. 诗歌原文
    十日居然比上农,清晨登陇辨横纵。
    萑苻遍地难安枕,荆棘中原未息烽。
    呵壁已无天可问,种桑只有海能容。

  2. 诗歌赏析

  • 内容概述:此诗通过描绘农田劳作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农民辛苦生活状态的同情和理解。首句“十日居然比上农”,意味着在丰收的季节里,农事比平时更加繁忙,这反映出农民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次句“清晨登陇辨横纵”,则具体描写了农民们清晨起身劳作的情景,体现了他们辛勤工作的态度和对土地的依赖。
  • 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整首诗采用了简洁有力的语言,直接描绘了农村的劳作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如萑苻、荆棘)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同时,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呵壁已无天可问”、“种桑只有海能容”)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深度,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 情感表达:通过这些生动的诗句,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反映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关注。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农民生活的赞美,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1. 历史背景
  • 清末近现代初的背景:徐兆玮作为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变迁,从封建王朝到民主革命,再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种种变化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兆玮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思考。

《虞城杂感八首 其六》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徐兆玮对于农民生活状态的深刻观察和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对农民日常劳作场景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辛劳和坚韧,也映射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