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窗夜起杂志四律 其四

凤城翠侣日嘲啾,雪藕调冰互劝酬。
卧辙苇烟寻野冢,对床花雨话晴楼。
尊前春恨吴船梦,笛里边声海峡秋。
襟袖浪浪洒清泪,一灯枯坐赋牢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兆玮的《雨窗夜起杂志四律 其四》是一首充满意境的古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独自在书房中创作的情景。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凤城翠侣日嘲啾,雪藕调冰互劝酬。卧辙苇烟寻野冢,对床花雨话晴楼。
  2. 诗歌翻译
    诗人描述了凤城的翠鸟在阳光下相互嬉戏,雪白的藕片与冰块相互劝饮的景象。他躺在车辙上,烟雾弥漫,寻找着一座荒废的坟墓。他与朋友对坐于床边,聊起了晴朗的楼阁,谈论着花下的雨天。
  3. 诗歌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美。诗人以“凤城”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他用“雪藕调冰”来形容季节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诗中的“卧辙”和“对床”两个动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友情的珍视。最后两句,诗人通过“话晴楼”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 艺术特点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例如,“凤城翠侣”中的“凤城”象征着繁华的城市,而“翠侣”则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雪藕调冰”则巧妙地将季节的变化与自然界的景色联系起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动态和静态结合的手法,如“卧辙”、“对床”等,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
  5. 文化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清末近现代初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在寻找一种寄托情感的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兆玮的这首《雨窗夜起杂志四律 其四》可能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6.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他认为生活就像一场旅行,充满了未知和变化。然而,正是这些变化使得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诗人鼓励人们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去寻找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7. 语言风格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同时,他也注重押韵和对仗,使得诗歌读起来更加悦耳动听。这种语言风格使得他的诗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8. 历史地位
    虽然徐兆玮并不是一位广为人知的著名诗人,但他的这首《雨窗夜起杂志四律 其四》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展示了清末至民国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同时,它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徐兆玮的《雨窗夜起杂志四律 其四》是一首充满意境的佳作。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徐兆玮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清末至民国时期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