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絮影

晴雪团风,轻烟弄暝,汉宫搅散春魂。
院落蒙蒙,书阴虚度长门。
甚时扑帐窥鸾镜,但迷离、细认啼痕。
悄难凭、暗逐游丝,轻漾湘纹。
依依张绪添双鬓,便遭逢白眼,偏趁红尘。
梦影依微,砚边谁与传神。
六朝依旧斜阳里,荡空江不见桃根。
最堪怜,才化新萍,又逐行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絮影》是清代诗人徐宗襄创作的一首词,全文如下:晴雪团风,轻烟弄暝,汉宫搅散春魂。院落濛濛,书阴虚度长门。甚时扑帐窥鸾镜,但迷离、细认啼痕。悄难凭、暗逐游丝,轻漾湘纹。依依张绪添双鬓,便遭逢白眼,偏趁红尘。梦影依微,砚边谁与传神。六朝依旧斜阳里,荡…

在介绍文学作品时,通常从其创作背景、主题内容、艺术手法、文化价值等角度进行。下面是对《高阳台·絮影》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徐宗襄生活在一个文学繁荣的时期,他所处的清代是一个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文人墨客云集,他们用诗来表达情感、寄托理想、反映社会。徐宗襄作为一位诗人,他的创作深受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
  2. 主题内容:《高阳台·絮影》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怀念以及对爱情的渴望。诗中的“晴雪团风”、“轻烟弄暝”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春日图景,同时“甚时扑帐窥鸾镜,但迷离、细认啼痕”等诗句透露出主人公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爱情的追寻。
  3. 艺术手法:徐宗襄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他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其次,他使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爱情的美好。再次,他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高阳台·絮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徐宗襄个人情感的体现,更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此外,《高阳台·絮影》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需要寻找心灵的慰藉。《高阳台·絮影》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和启示,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韧的精神风貌。

《高阳台·絮影》作为徐宗襄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其精湛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在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上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和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