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之欣见蝎,坡老喜闻骡。
将毋耳目僻,反使嗜好阿。
孤身阻遐域,相逢尽么魔。
奉诏遂生还,慰情良已多。
恶声与毒物,不忍便撝诃。
虽为夙所贱,愈于风与波。
蠢蠢且偕意,亲故夫如何。
三年穷困海,瘴疠忧相磨。
两脚踏中土,惊禽脱虞罗。
环山带灵石,往往见云窝。
流泉出山来,淙淙桥下过。
日明枫叶岸,籁起长松坡。
弱鳞浮浅渚,喜鹊叫寒柯。
翠竹鲜钩棘,着手久摩挲。
骡钤与蝎影,默念成微呵。
曳杖陟崇冈,城楼郁嵯峨。
笋舆尽归客,细路盘青莎。
乡程六千里,计日无差讹。
挥手谢大洋,日月如腾梭。
心灰死欲然,肠冰就阳和。
孤斟一壶酒,未醉颜为酡。
二公者勋业,浩浩江与河。
余生也既晚,下秩同蹉跎。
奇怀亦云尔,望古成悲歌。
厦门登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厦门登岸》是清代诗人孙元衡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众多读者。下面将更详细地探讨这部作品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歌内容:《厦门登岸》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诗中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象征意义,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复杂情感。例如,“退之欣见蠍”和“坡老喜闻骡”两句,运用动物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与旧友的怀念之情。同时,通过“将毋耳目僻,反使嗜好阿”等句子,诗人表达了对新奇事物的好奇与向往,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作者介绍:孙元衡是清代安徽桐城人,曾任东昌知府,并有《赤嵌集》传世。他的生平和成就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文化传承和地方文化的高度重视。
创作背景:《厦门登岸》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经历有关。作为一位曾官至东昌知府的官员,他或许曾在福建或台湾等地任职,这些地区的风景和文化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该诗也可能受到其生活时代的影响,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某些特点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文学价值:《厦门登岸》不仅因其艺术手法而值得欣赏,其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情感也赋予了它重要的文学地位。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理解。此外,通过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外来文化的描述,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历史深度又充满现实关怀的艺术世界。
《厦门登岸》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情感表达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为研究清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理解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窗口。通过学习和欣赏这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元性,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