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蛇吞鹿歌

一岛三千麋鹿场,甡甡出谷如牛羊。
台山不生白额虎,族类无忧牙爪伤。
野有修蛇大于斗,飕飕草木腥风走。
气腾火焰喷黄云,八尺斑龙入巨口。
九岐璚角横其喉,昂霄下咽膏涎流。
狞蕃骇兽不相贼,奔窜林莽争逃钩。
我闻巴蛇吞象不烦咬,三岁化骨何阴狡。
尔鹿尔鹿甚微细,此蛇得之应未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巨蛇吞鹿歌》是清代孙元衡的作品,描绘了一出关于自然生态和动物保护的寓言故事。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及作品背景
  • 作者简介:《巨蛇吞鹿歌·一岛三千麋鹿场》的作者是孙元衡,他是中国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 作品创作时期:根据现有资料显示,《巨蛇吞鹿歌》的创作时间为清康熙年间。这一时期的文人多关注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孙元衡的诗歌亦体现了这一特点。
  1. 作品内容概述
  • 自然景观描述:诗中描写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岛屿,岛上有三千只麋鹿自由出没,如同牛羊般自在。台山虽不产白额虎,但这并不意味着岛上的动物就无需警惕。
  • 野蛇的描述:诗中的野蛇被形容为比斗还大的生物,其存在给草木带来了腥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存能力和对环境的显著影响。
  • 动物间的关系:诗中通过“野有修蛇大于斗”等句子,展现了自然界中生物间的互动,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关系。
  • 主题意义:整首诗歌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观,也隐喻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如人与自然的关系、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等,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界和谐共处的美好向往。
  1. 艺术特色分析
  • 象征手法:在《巨蛇吞鹿歌》中,使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野有修蛇大于斗”,象征着自然界中强大而神秘的力量。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生动鲜明,如“甡甡出谷如牛羊”形象地描绘了麋鹿的宁静生活,使得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 韵律美感:孙元衡的诗歌在语言运用上追求韵律之美,通过对仗工整、平仄相间的诗句,营造出音乐般的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 思想深度: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于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

《巨蛇吞鹿歌》作为清代孙元衡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了解这首诗,人们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描述,还能深刻理解到诗人对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