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至东省过河漫各县

龙节巡工此地过,沧桑重见感如何。
大开神禹曾疏渎,谁浚齐桓旧塞河。
事有非常须虑始,议无上策况谋多。
郊原极目哀鸿集,愧对移文别涧阿。
漕转兼施古法存,吴沟淮泗有通津。
下游障口虚糜帑,高地行河索解人。
督师平贼权难一,倡义勤王势已孤。
孙左也非亡国将,孱明失计不迁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至东省过河漫各县”是清代诗人孙星衍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治理黄河工程的重视。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经历:孙星衍,清代著名学者,乾隆五十二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编修,后因不满和珅而辞职,官至山东督粮道。其诗词创作涉及经史、文字音训等多个学科领域,与同乡洪亮吉、黄仲则齐名。
  • 作品来源: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内容来看,反映了作者在巡视运河工程时的历史感受和对未来治理黄河工程的思考。
  1. 诗歌原文
  • “龙节巡工此地过,沧桑重见感如何。”描述了作者作为官员巡视运河工程的场景,以及面对历经沧桑的河流所引发的感慨。
  • “大开神禹曾疏渎,谁浚齐桓旧塞河。”提及了古代水利工程,如大禹治水和齐桓公时期的黄河堵塞问题,反映出作者对于古代水利文明的关注。
  • “事有非常须虑始,议无上策况谋多。”强调了在面对重大水利工程时,必须深思熟虑,避免草率决策和过多议论。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多次使用了“河”、“疏”、“塞”等意象,通过这些具体的自然元素来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治理黄河工程的期待。
  • 情感表达:诗作展现了作者对黄河历史的敬仰和对未来工程的忧虑,情感真挚而深沉。
  1. 历史意义
  • 历史反思:通过对黄河历史的回顾,诗歌引发了人们对历史上治水工程的思考,尤其是大禹治水和齐桓公时期黄河的治理。
  • 文化传承:诗中提及的古代水利工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作为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世提供了了解清代诗歌风貌的窗口。
  • 历史价值:诗中的水利工程反映了清代的社会状况和当时的治水技术,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再至东省过河漫各县》不仅是清代诗歌艺术的瑰宝,也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大事的责任感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