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江宁至和州途中作 其三

王孙去后草黏天,䙚䙚游丝欲化烟。
浅碧四山围款段,乱云一树挂秋千。
渐忧壮岁如三月,可悟前生是隔年。
灰蝶有心飞不去,豆花开遍野塘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江宁至和州途中作 其三》鉴赏

孙星衍,乾隆五十二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编修,后因不满和珅而离开官府,改任其他职务,最终官至山东督粮道。他的一生充满波折,但始终保持着文人的风骨与追求。

《自江宁至和州途中作 其三》是他在旅途中的即兴之作。诗中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的景象,断烟疏雨、陌上花枝,这些画面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人独行其中,夜深人静之时不禁回忆起犀渚的夜晚,两番别泪洒金城,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离别之苦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还体现了他深厚的情感底蕴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令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在阅读孙星衍的《自江宁至和州途中作 其三》时,不难发现,诗人的情感表达既真挚又深沉。他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百态的独特感悟,都在他的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探讨。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艺术不仅要有外在的表现,更要有内在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激发人们的思考与共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