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笺裁恨与闺中,梦破征途怨晓风。
药裹不灵生太瘦,愁城有味赋偏工。
可能两鬓年年绿,惊见山桃处处红。
记否劳劳别时语,索君诗寄北来鸿。
自江宁至和州途中作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江宁至和州途中作》是宋朝诗人释德洪的诗作,而非清朝孙星衍的作品。该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及情感的独特理解与体验。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诗人背景:释德洪(1041年—1123年),字梦孚,号紫岩,临安府余杭县人,南宋著名僧人,为南宋四大高僧之一。他出生于一个佛教家庭,自幼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后入佛门,成为禅宗临济宗的高僧。释德洪不仅精通佛教教义,还擅长文学创作,其诗作多表现出深厚的佛学修养和深邃的人生感慨。
诗歌鉴赏:诗中“短笺裁恨与闺中,梦破征途怨晓风”两句,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情感状态。诗人用简洁的短笺传达内心的哀愁,夜晚独行时梦中的情景与清晨吹过的凉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离愁别绪的画面。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意解读: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经历的独特感悟。例如,“病目”一句反映了诗人身体状况不佳,但仍然坚持前行的坚韧精神;“两鬓年年绿,惊见山桃处处红”则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关注和思考。
《自江宁至和州途中作》不仅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和个人情感的诗篇,更是体现了释德洪作为一位僧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释德洪及其时代背景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