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仙庵古梅

六朝山里一枝春,瞥见繁花照眼新。
历劫不消香骨格,几生修到玉精神。
年深未必求知已,梦好常疑对古人。
不是隐仙狂道士,空山谁与辟荆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隐仙庵古梅》是清代诗人孙星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首诗的开头“六朝山里一枝春”,以简练而富有画面感的笔触描绘了古梅在历史长河中的坚韧与美丽。孙星衍巧妙地通过“瞥见繁花照眼新”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古梅盛开时的艳丽景象,也暗示了它在历经沧桑后依然傲然挺立的精神风貌。这种从视觉到情感的变化,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审美体验。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象,如“历劫不消香骨格”以及“几生修到玉精神”,这些诗句不仅赋予了古梅以超脱物质、追求精神境界的意涵,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永恒不变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对美的极致追求,使得《隐仙庵古梅》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描述,上升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诗的结尾部分,“不是隐仙狂道士,空山谁与辟荆榛”,既是对古梅的赞美,也是对其独立不群、高洁自爱的人格特质的颂扬。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提炼,引导人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应保持一颗独立自强的心,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隐仙庵古梅》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值得一提。孙星衍作为清代著名学者,其诗词创作深受经学影响,注重文字音训之学。这种学术背景不仅使得《隐仙庵古梅》在形式上呈现出严谨的结构,而且在内容上也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如“宋齐霜雪梁陈月”,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

《隐仙庵古梅》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传递。它以古梅为载体,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美和人性美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词的魅力,更能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