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公燕集群贤,曾识灵光尚岿然。
韵字至今留箧底,风流从此散筵前。
思量孤负游山约,不忍重题卜砚篇。
惆怅爱才非昔日,平津阁外几人传。
六哀诗 其六 查俭堂抚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六哀诗 其六 查俭堂抚军”是清代诗人孙星衍所作。
孙星衍的《六哀诗 其六 查俭堂抚军》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感慨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对查俭堂抚军的怀念,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的尊重与缅怀。诗中孙星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查俭堂生前的风采及其身后留下的遗憾,展现了诗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切缅怀与无限敬仰。
诗作中的“平泉公燕集群贤”表明了作者与查俭堂的深厚友情。在诗的开头,孙星衍以“阴阴林莽蔽西堂,树底停车巳自凉”开篇,描绘了西竺新庵幽静而凉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同时,“游倦客皆青眼老,吟多僧亦白髭长”则反映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交流与共鸣,以及他们共同追求文学艺术的精神风貌。
诗中的“平泉公燕集群贤”进一步强调了作者与查俭堂以及其他文人学士间的集会。孙星衍提到了平泉公在文人聚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在文学上的相互影响和启发。这种文人之间的互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学术生活,也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诗的后半部分,“韵字至今留箧底,风流从此散筵前”,则表达了作者对查俭堂作品的珍视。尽管查俭堂已经离世多年,但其作品仍然被后人珍藏并传颂不衰。这反映了查俭堂作品的深远影响以及作者对查俭堂才华的认可和支持。
“思量孤负游山约,不忍重题卜砚篇”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愧疚与不舍。孙星衍回忆起与查俭堂共赴游山之约的情景,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这使得诗人深感遗憾。他不忍心再次提起与朋友有关的旧事,这反映了他对这段友谊的珍惜以及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六哀诗 其六 查俭堂抚军》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情感与哲理的作品。它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对文学的追求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孙星衍的文学成就和精神世界,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