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张生 次许漕督 韵 其二

花外山光柳下风,扶舆处处得君同。
飘零未必才空老,漫灭何妨刺鲜通。
问字踏残庭雪白,论诗敲尽烛花红。
休嫌仲蔚蓬蒿径,自有高轩接钜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张生次许漕督韵·其二》是清代诗人孙星衍的作品。下面将对该作品及其作者进行详细地介绍:

  1. 作者简介
  • 孙星衍,字永叔,号潜丘居士、东原老人等,清朝文学家、学者,官至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
  • 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其文辞华丽,风格豪迈且富有哲理,对后世影响颇深。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孙星衍生活在清朝中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
  • 社会环境: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阶段,文人墨客们常常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
  1. 作品原文与翻译
  • 原文:《赠张生次许漕督韵·其二》:争名何必向长安,湖海才高著眼看。文举再生应尔荐,郗超一到令公欢。翘材得似平津少,行路休嗟鲍照难。
  • 翻译:在名利场中追求名声又何必一定要去长安呢?湖海之地有才能的人应该大展鸿图。文举(指文举子)再生应该得到你的推荐,郗超一到令公(即司马道子)便高兴。你有这样的才干就像王平津一样,行走江湖也不必感叹自己的出身低微。
  1. 作品特色
  • 主题突出:这首诗以“争名何必向长安”为开篇,表达了作者对于功名利禄的看法,即不必非要到长安去追逐名利。
  • 意境深远:“湖海才高著眼看”,意味着只有像湖海那样宽广胸襟的人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的机会。
  • 比喻贴切:“文举再生应尔荐,郗超一到令公欢。”这里的文举和郗超都是古代的典故人物,用来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会得到赏识和重用。
  • 语言精炼:“翘材得似平津少,行路休嗟鲍照难。”通过平津和鲍照的对比,强调了自身的才华和地位。
  1. 作品赏析
  • 思想内容:该诗表达了一种超越功利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不拘泥于一城的得失。
  • 艺术手法:诗歌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使得诗歌既有深沉的内涵又有形象的表现力。
  • 价值影响:孙星衍的这首诗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赠张生次许漕督韵·其二》作为清代诗人孙星衍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而且通过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传达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思想深度来看,它都是值得细细品读的一部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