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道中鱽鱼入馔口占

盈尺银鳞入馔奇,故乡风物镇相思。
来从江海交流处,去趁年光最好时。
细腻不嫌多骨鲠,清华端不借膏脂。
虚传八月还重出,郭璞神仙却未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津道中鱽鱼入馔口占》是清代诗人孙星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作品:

  1. 作者背景
  • 孙星衍,字伯渊,又字渊如,号季逑,江苏阳湖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曾因直言不讳而被免职,后改任刑部主事。在文学上,孙星衍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及诸子百家之学,并辑刊了《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还编有《尚书今古文注疏》、《芳茂山人集》等著作。
  1. 诗歌原文
    盈尺银鳞入馔奇,故乡风物镇相思。
    来从江海交流处,去趁年光最好时。
    细腻不嫌多骨鲠,清华端不借膏脂。
    虚传八月还重出,郭璞神仙却未知。

  2. 诗句解析

  • “盈尺银鳞入馔奇”:描述了鱽鱼鳞片的颜色和质感,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
  • “故乡风物镇相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即使身处异地,也难以忘怀家乡的风物。
  • “来从江海交流处”:可能指的是鱽鱼来自江河和海洋交汇的地方,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 “去趁年光最好时”:意味着选择在一年中最好的时光品尝鱽鱼,享受其最佳品质。
  • “细腻不嫌多骨鲠”:虽然鱼肉细腻,但并不因此而忽略其骨鲠的部分,这体现了一种对食材全面评价的态度。
  • “清华端不借膏脂”:比喻鱽鱼的肉质虽鲜美,但不过分依赖脂肪,保持了鱼肉的原味。
  • “虚传八月还重出”:可能是指鱽鱼不是每年都能捕获,所以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才能吃到。
  • “郭璞神仙却未知”:郭璞是对古代著名学者郭璞的尊称,这里可能暗指鱽鱼的美味连郭璞这样的大才子都未曾知晓,增添了一层神秘感。
  1. 文化意义
  • 该诗通过描绘鱽鱼的形态与口感,传达了一种对自然食物的珍惜与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食材原汁原味的追求。
  • 诗中提到的“故乡风物”,可能代表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家乡美食的怀念。这种情感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屡见不鲜,是一种普遍的人文情感。
  • 整首诗通过对鱽鱼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1. 历史背景
  •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特点以及人民的思想情感。
  • 孙星衍作为清代的文人,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个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修养。
  1. 艺术特色
  • 《天津道中鱽鱼入馔口占》的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鱽鱼的精细描述,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 诗歌中的意象鲜明,如“盈尺银鳞”、“故乡风物”,这些意象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种美食的描写,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态度的体现,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天津道中鱽鱼入馔口占》不仅是一首描绘鱽鱼之美的七言律诗,还是一首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食文化和自然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