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东蔚归朝鲜三首 其二

一海浑茫涵万国,三韩形胜拱神京。
戎衣定后陪诗宴,玉节颁时巩汉城。
劲旅曾传安市甲,令公犹典朔方兵。
莫因邹衍忘箕子,五德推迁说大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李东蔚归朝鲜三首其二》是清代诗人夏曾佑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夏曾佑(1809—1886),字穗卿,号碎佛,晚号吉生,又号畸翁,江西南昌人,清朝末期的学者、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文化人物之一,其作品多涉及政治、哲学和文化批评。
  1. 作品原文
    一海浑茫涵万国,三韩形胜拱神京。
    戎衣定后陪诗宴,玉节颁时巩汉城。
    劲旅曾传安市甲,令公犹典朔方兵。
    莫因邹衍忘箕子,五德推迁说大瀛。

  2. 诗歌翻译与赏析

  • 第一句:“一海浑茫涵万国”,描绘了海洋的广阔无边,包容着众多国家的景象。这里的“浑”和“茫”都传达了一种混沌未分、宽广无垠的感觉,象征着国家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第二句:“三韩形胜拱神京”,指的是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的三韩地区,以其地势优越而著称,环绕着首都,象征国家的稳固。
  • 第三句:“戎衣定后陪诗宴”,意味着在国家安定之后,可以参与诗宴,享受文化的熏陶。这里的“戎衣”可能指的是军事或战争,而“诗宴”则代表了和平与文化的重要性。
  • 第四句:“玉节颁时巩汉城”,描述了古代官员使用玉制符节授予地方长官的场景,强调了权力和责任的传承。同时,“巩汉城”暗示了对汉文化的尊重和守护。
  • 最后两句:“劲旅曾传安市甲,令公犹典朔方兵”,提到了历史上著名的军队和将领,如“安市甲”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军事策略或装备,而“朔方兵”则是对北方边疆军队的指代。这两句强调了历史的传承和对传统军事经验的依赖。
  • 尾句:“莫因邹衍忘箕子,五德推迁说大瀛”,这里提到了邹衍的五行学说,以及箕子的迁徙传说,都是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用以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

《送李东蔚归朝鲜三首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反思,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文化传承的关注与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历史智慧和文化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