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曹鸿勋联

葆强固之精神,抚边省数年而病,厉忠清之节操,作达官半世而穷,天道杳难知,木坏山颓,苍茫何极;
忆追随于京邸,如一家父子之亲,洎隔睽于关河,有千里音书之寄,师恩无以报,人亡琴在,梦想为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曹鸿勋联”是清朝时期由唐健复创作的对联,用以表达对曹鸿勋的哀悼与敬仰之情。以下将具体介绍文学作品“挽曹鸿勋联”:

  1. 创作背景
  • 作者信息:唐健复,清代文人,其作品风格多样,擅长对联创作。在清朝文化中,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常用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特定主题的赞美。
  • 创作年代:唐健复的“挽曹鸿勋联”创作于清朝光绪年间,此时正值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文人多有抒发爱国情怀之作。
  1. 内容解析
  • 字面意义:“葆强固之精神,抚边省数年而病”表达了对曹鸿勋坚韧不拔精神的赞扬;“厉忠清之节操,作达官半世而穷”则描绘了曹鸿勋忠诚廉洁的生活态度和坎坷的人生经历。
  • 深层寓意:通过对曹鸿勋生平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其品德的高度敬仰和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相互交织的思考。
  1. 艺术特色
  • 修辞手法:“葆强固之精神,抚边省数年而病;厉忠清之节操,作达官半世而穷”运用了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整联对联在形式上整齐和谐,同时又富有力度和节奏感。
  • 情感表达:通过具体的描述和深情的词句,传达了作者对曹鸿勋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投入和艺术感染力。
  1. 历史价值
  • 历史见证:作为清末民初的作品,“挽曹鸿勋联”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那个时代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联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 文化遗产:该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和历史资料。

“挽曹鸿勋联”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对联,也是对清朝晚期政治、社会动荡的一种反映。在欣赏其艺术魅力的同时,人们也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期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