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太亲翁夫妇及亲翁联

设以常理论,痛星沈斗婺,树谢梓桥,剧怜我秦晋联欢,恭挽灵轩增感慨;
若作达人观,念天上瑟琴,仙乡堂构,孰如公室家聚首,相偕泉路免凄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太亲翁夫妇及亲翁联》是清末近现代初的一首诗,作者是倪星垣。下面将围绕这首诗进行深入探讨: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倪星垣,字为章,号半农居士,直隶献县周官屯人。其家族成员包括妻三、父炳伟(虎文)、叔炳焕和两兄大兄维垣与二兄丰垣,另有一女。
  • 文学成就:倪星垣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其作品在当时受到一定的关注和赞誉。他的创作涉及诗歌、对联等多种形式,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1. 作品原文
  • 设以常理论,痛星沈斗婺,树谢梓桥,剧怜我秦晋联欢,恭挽灵轩增感慨;若作达人观,念天上瑟琴,仙乡堂构,孰如公室家聚首,相偕泉路免凄清。
  •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亲人离世的悲痛之情。第一句“设以常理论”,意味着如果按照一般的道理去理解,就会感到极度的悲痛和遗憾。第二句“若作达人观”,则是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认为在天之灵应该得到安息,家人团聚才是最重要的。
  1. 艺术特色
  • 情感表达: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恐惧。通过对亲人的回忆和悼念,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和不舍。
  • 语言运用:诗句中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星沉斗婺”、“树谢梓桥”等,这些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者的安慰。
  1. 历史意义
  • 时代背景:《挽太亲翁夫妇及亲翁联》创作于清朝末年,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家族衰败使得人们更注重亲情和家庭的重要性。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个人的哀悼,也是对这个时代的某种反思。
  •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情感表达。
  1. 文化影响
  • 家族观念: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倪星垣对家族观念的重视。他认为家族团聚才是最幸福的事情,而死亡则是一种解脱。这种观念在当时社会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 文人情怀:倪星垣作为一位文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淡然态度,展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文化情怀。

《挽太亲翁夫妇及亲翁联》不仅是倪星垣个人的悼念之作,也是那个时代文人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特点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