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傅孺人联

匆匆由故乡而返,甫及三旬,噩耗忽惊闻,恨者番风雨归来,未奉起居愧犹子;
忽忽距阿母之亡,已周一载,慈颜复见背,倘宛若泉台话旧,莫教忧念到痴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傅孺人联》是清末近现代初著名诗人倪星垣的杰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亡母的深切怀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倪星垣,字为章,号半农居士,直隶献县周官屯人。
  • 他与多位妻子育有多名子女,其中妻三,徐氏、王氏。
  • 父亲炳伟(虎文),叔父炳焕。
  • 上有二兄,大兄维垣 (价周),二兄丰垣(注东)。
  1. 作品原文
  • 匆匆由故乡而返,甫及三旬,噩耗忽惊闻,恨者番风雨归来,未奉起居愧犹子;
  • 忽忽距阿母之亡,已周一载,慈颜复见背,倘宛若泉台话旧,莫教忧念到痴儿。
  1. 文学特点
  • 简洁性:该联语言简练但含义丰富,短短数语便将作者对亡母的深切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 情感真挚:整副对联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爱及失去亲人的悲痛,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母亲无尽的怀念之情。
  • 意境深远:通过对母亲亡故一周年的描述,展现了一种深深的悼念之情,同时暗含了对母亲在天之灵的期盼。
  1. 文化背景
  • 《挽傅孺人联》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 作为一位文人,作者在面对国家和个人的双重变故时,选择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哀思,体现了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恨者番风雨归来”与“慈颜复见背”的对比,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母亲逝世的巨大悲痛。
  • 拟人化描述:“倘宛若泉台话旧”,将母亲比作“泉台”,表达了希望与母亲重逢并倾诉衷肠的愿望。
  • 修辞手法:“恨者番风雨归来”,“恨者”在这里既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也隐含了对母亲离去的一种遗憾。
  1. 历史意义
  • 《挽傅孺人联》不仅是一首悼亡诗,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哀愁和社会变迁中人们对亲情的重视。
  •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和深邃。
  1. 现代价值
  • 情感共鸣:《挽傅孺人联》通过其深情的表述方式,能够激发现代人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 文化传承: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挽傅孺人联》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鼓励人们珍惜当下,感悟人生。

《挽傅孺人联》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将一代代人的情感和文化传统传递下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