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夫联

恨煞郎无情,忍抛半路夫妻,撒手竟归极乐国;
伤哉妾薄命,回想十年恩爱,断肠又作未亡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夫联》是一首表达哀伤和怀念之情的对偶诗。在中国文化中,挽联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用于哀悼逝者,其形式和内容都充满了深深的情感色彩。下面将详细介绍《挽夫联》:

  1. 历史沿革
  • 起源背景:据《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六·挽联》,挽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挽联最初可能只是挽词的形式,后来逐渐演化成对联的形式。
  • 发展脉络:挽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悼念逝者的符号,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挽联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艺术特点
  • 对仗工整:挽联的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这种形式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也使得挽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情感真挚:挽联往往直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无论是赞美、惋惜还是悲伤,都能通过挽联这一形式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使得挽联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宣泄方式。
  1. 代表作品
  • 李白的《赠参寥子》:这首诗通过对偶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其中“白鹤飞天书,南荆访高士”等诗句,展现了诗人对友人高尚品德的赞美,以及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 元朝邓仕均的《咏赵烈女》:这首诗通过描绘赵烈女的坚强和牺牲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女性贞节和勇气的赞扬。其中“苍忙就执忍偷生,欲死身无寸许兵”等诗句,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挽夫联》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些挽联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