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郭振清联

与君本累世通家,记窥绛帐馀闲,把酒谈心,屡倩行沽邀夜月;
有子负一乡重望,亲见青囊妙术,苏枯肉骨,也应含笑入泉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郭振清联》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倪星垣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感动读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1. 作者信息:倪星垣,一个名字在文学界并不陌生,字为章,号半农居士。他出生于直隶献县周官屯,是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妻子有三,包括徐氏、王氏及其他不详。除了家庭,他也与他的兄弟有深厚的关系。大兄维垣(价周)和小兄丰垣(注东)。这样的身份背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深度。

  2. 作品风格特点:《挽郭振清联》体现了倪星垣深邃的文学造诣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诗中不仅表达了对于逝者的哀思和怀念,还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家庭的纽带。例如,“噩耗志花朝,最难双佛归真,同值仲春十五日”与“高年推梓里,却好八旬得寿,尚赢奇数二三龄”,这两句既展示了对逝者深深的哀思,也表达了对生者长寿的祝福。

  3. 社会影响:《挽郭振清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倪星垣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人们情感和社会状态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以及文学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挽郭振清联》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对它的了解,不仅能领略到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气息和人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