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之日

绮罗摇曳彩桥边,处处莺啼杂管弦。
凤仗云移山色里,龙旗风卷杏花前。
偏宜柳拂遮金辇,最喜泉飞响御筵。
此日来游民共乐,恩波无限满心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仲春之日》是一首古诗词,作者是倪亮。该诗主要讲述了在仲春时节,不同季节的政令对国家的影响,以及圣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和哲学思想。下面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倪亮,字明远,号东山先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代文学家,有《东山集》流传于世。
  • 《仲春之日》作为其作品之一,反映了他独特的文学审美和哲学思考。
  1. 原文内容
  • “仲春之日”全诗如下:“仲春日出时行令,则国大水,寒气至,寇戎来征。”描述了如果仲春时节发布与节气不符的政令,会带来不利的后果。
  • “若行秋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说明了违反自然规律行事的危害性。
  • “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虫螟为害”揭示了夏季过急变化可能带来的问题。
  1. 诗中观点
  • 诗歌通过“贵生”这一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尊重和保护的观点。
  • 作者还提出了“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的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
  1. 文化影响
  • 在古代中国,仲春时节是一个重要且敏感的时间节点,诗人通过对这一时期政令影响的描写,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关注。
  • 《仲春之日》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价值,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对后代也有深远影响。

《仲春之日》不仅是倪亮的文学创作,更是一部深具哲理的文化遗产。它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自然观与社会伦理观,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