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河即目

孤舟入流河,难可穷端倪。
将南复指北,飘转樯竿旗。
风色忽首尾,日光无东西。
团团蚁旋磨,历历人扶犁。
布帆一何劳,上落千百回。
弯腰众水手,邪许声能齐。
舷欹舵每侧,退懵进亦迷。
未觉岸流转,时见行树移。
客子不识路,但恐舟行迟。
来船亦如此,彼犹顺水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流河即目》是清代诗人祝德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流河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旅途中孤独与迷茫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孤舟入流河,难可穷端倪。
    将南复指北,飘转樯竿旗。
    风色忽首尾,日光无东西。
    团团蚁旋磨,历历人扶犁。
    布帆一何劳,上落千百回。
    弯腰众水手,邪许声能齐。
    舷欹舵每侧,退懵进亦迷。
    未觉岸流转,时见行树移。
    客子不识路,但恐舟行迟。
    来船亦如此,彼犹顺水推。

  2. 诗歌鉴赏

  • 意象选择:《流河即目》中,作者选择了“孤舟”、“流水”等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种孤独、迷茫的氛围。同时,作者通过描绘水流的变幻莫测,暗示了内心的波动和不安。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未知旅途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通过对比“南复指北”和“飘转樯竿旗”,表现了旅途中的不确定性和漂泊感。
  • 象征意味: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通过对流水、船只等的描绘,象征了人生的无常和旅途的艰辛。
  1. 创作背景
  • 祝德麟生平:祝德麟(1742-1798),字趾堂,浙江海宁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提督陕西学政等职。
  • 时代背景:清代中期的文人多有游历的经历,他们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旅途的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1. 艺术特色
  • 简洁明了: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每一个意象都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心灵,没有多余的修饰,使得诗意更加浓厚。
  • 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给人以深思的空间。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流河即目》作为清代的诗歌,展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态度。
  • 后世评价:虽然目前关于《流河即目》的研究并不多见,但在古代诗文中,这类作品往往能够引起共鸣,被后人反复吟咏。

《流河即目》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承载和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