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路望隔江桃叶山

隔江有名山,佛狸曾驻马。
饮马可渡江,天堑阻山下。
汤汤限南北,长江终古泻。
一朝王气终,隋师盈陈野。
美人传艳声,至竟亡陈社。
江上晋王冈,曾此受降者。
异代送青山,一井贻黄瓦。
抱膝张丽华,细腰同一把。
桃叶歌声哀,玉树歌声冶。
迎接过江来,桃根亦难舍。
一望瓜步空,谁将金粉写。
山水尚依依,无愁有泪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龙潭路望隔江桃叶山》是清代诗人洪繻所作的古诗词。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历史信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历史画卷。下面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详细分析:

  1. 诗歌原文和创作背景
  • 原文:“隔江有名山,佛狸曾驻马。饮马可渡江,天堑阻山下。汤汤限南北,长江终古泻。一朝王气终,隋师盈陈野。美人传艳声,至竟亡陈社。江上晋王冈,曾此受降者。异代送青山,一井贻黄瓦。抱膝张丽华,细腰同一把。”
  • 创作背景:诗中“隔江有名山,佛狸曾驻马”等句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而“桃根亦难舍”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故国的眷恋与不舍。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据推测为“七夕”,此时正值七夕节,诗人借此抒发对国家兴衰、英雄末路的感慨。
  1. 诗歌鉴赏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变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政治状况的不满。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也不乏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佛狸”、“晋王冈”、“张丽华”等,这些元素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使得诗歌在表达情感时更加生动和有力。此外,诗的节奏和韵律的处理也非常巧妙,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1. 历史和文化意义
  • 历史反映:通过诗中的“隋师盈陈野”、“王气终”等词句,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诗中提及的“美人传艳声”和“至竟亡陈社”等情节,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某些风俗和人物的命运,这些都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诗歌的形式,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价值
  • 艺术成就:作为清代的一首古诗词,《龙潭路望隔江桃叶山》在艺术表现上有其独特之处。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得整首诗既具画面感又充满深意。
  • 影响评价: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众多文学评论家誉为佳作。它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展示了清代诗词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龙潭路望隔江桃叶山》不仅是一首艺术价值极高的古诗词,也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历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展望,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的宝贵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