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栖霞山

金陵三十里,山色从此分。
松根蟠古石,石骨仍嶙峋。
云霞出空际,半壁馀龙纹。
离宫连梵宇,自昔何缤纷。
一旦驰道荒,落红送斜曛。
山灵阅兴废,人世叹尘氛。
舍宅明僧绍,传作陶隐君。
虚声齐梁代,岂诚麋鹿群。
后有真隐者,名氏不可闻。
著书亦埋地,怀哉张白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栖霞山》是清代诗人洪繻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栖霞山的自然风光,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到的审美情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诗的作者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文人,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根据诗的内容和风格,可以推断他是一位对自然景观有着深厚情感和敏锐观察力的人。
  •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自己对栖霞山的热爱以及对于生命、时间和变迁的感悟。
  1. 诗歌原文
    金陵三十里,
    山色从此分。
    松根蟠古石,
    石骨仍嶙峋。
    云霞出空际,
    半壁馀龙纹。
    离宫连梵宇,
    自昔何缤纷。
    一旦驰道荒,
    落红送斜曛。
    山灵阅兴废,
    人世叹尘氛。
    舍宅明僧绍,
    传作陶隐君。
    虚声齐梁代,
    岂诚麋鹿群。
    后有真隐者名氏不可闻,
    著书亦埋地,怀哉张白云。
    角声哀咽,
    襆被驮残月。

  2. 诗歌分析

  • 自然描写:诗中的“金陵三十里,山色从此分”描绘了从金陵城出发,经过三十里的路程后到达栖霞山,山色开始变得分明的景象。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也反映了他对旅途中风景变化的细致观察。
  • 历史与文化的融合:诗中提到的“离宫连梵宇,自昔何缤纷”,暗示了历史上栖霞山的宗教和文化地位,以及其周边建筑的繁盛景象。这种描述不仅展示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反映了诗人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向往。
  • 哲学意味深长:诗的结尾部分,诸如“山灵阅兴废,人世叹尘氛”,表达了一种对世间兴衰更替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这种深刻的主题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自我反省的过程。
  • 艺术手法的使用:整首诗使用了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如“松根蟠古石,石骨仍嶙峋”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栖霞山的岩石和松树,增强了诗歌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此外,诗人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如“一时驰道荒,落红送斜曛”,巧妙地表达了对过往繁华的追忆和现实的感慨。
  1.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 历史地位:栖霞山作为南京的一个重要景点,自古以来就有很高的文化和宗教地位。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足迹,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 文化传承:诗中提及的“明僧绍”、“陶隐君”等人名,反映了诗人对古代文化人物的尊崇和敬仰,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 艺术价值:作为文学作品,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栖霞山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寄托。
  1. 社会影响与启示
  • 旅游推广:这首诗因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栖霞山重要的旅游推广材料之一。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欣赏美景的窗口,也成为游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源。
  • 文化教育: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种文化教育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过栖霞山》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景色的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栖霞山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