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友人杨倬卿 ,时避地在厦门

番卒驱过铁马蹄,楼台海市烂如泥。
羡君避乱移家去,遥在沧波落日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友人杨倬卿,时避地在厦门》是一首清初诗人洪繻创作的七言绝句。该诗以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杨倬卿处境的同情与理解。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解析:

  1. 诗歌创作背景
  • 历史事件:这首诗作创作于清末,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不久,作者与丘逢甲、许肇清等人一同主张抗战。
  • 作者身份:洪繻原籍福建南安,后因家族原因迁至台湾鹿港,成为当地居民。他因不参与日治时期的仕进活动,而选择潜心于诗词创作。
  1. 作品原文
    番卒驱过铁马蹄,楼台海市烂如泥。
    羡君避乱移家去,遥在沧波落日西。

  2. 艺术特点

  • 意象选择:诗中“番卒”指日军,通过这一形象传达了战争带来的破坏。而“楼台海市”则形容了战后城市的废墟景象,象征着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 情感表达:诗中的“羡君”“遥在”等字眼体现了作者对友人处境的深切同情和担忧。同时,“落日西”也暗喻着友人虽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有一份坚持和希望。
  1. 文化意义
  • 遗民心态:洪繻身居弃地,坚守遗民身份,拒绝妥协合作,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历史的尊重。
  • 诗歌鉴赏价值:作为晚清民国初的诗歌作品,《寄友人杨倬卿,时避地在厦门》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1. 历史影响
  • 虽然该诗作在历史语境中可能并不突出,但其艺术表现力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台湾史的学者而言,这首诗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寄友人杨倬卿,时避地在厦门》不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诗歌,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