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甫矜空谈,神州已陆沉。
深源复中起,苍生更谁倚。
嗟嗟一百年,处士相后先。
书空计已左,周旋犹作我。
东山捉鼻四十春,苍生所望真斯人。
日书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日书空》是清代诗人洪亮吉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无力回天的感慨。《日书空》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也折射出作者对时代和个人境遇的深刻思考。
从历史背景来看,《日书空》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非常繁荣却又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乱,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国力衰弱,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在这种大背景下,《日书空》中的“神州已陆沉”一句不仅是对国家现状的描述,更是一种对民族前途的悲观预言。
从文学价值来看,《日书空》作为一首乐府诗,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例如,“深源复中起,苍生更谁倚”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此外,诗中还蕴含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通过对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描写,反映出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思想内容方面,《日书空》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诗中的“处士相后先”,即指那些看似无用却能影响大局的人物。这种观点体现了作者对于知识分子责任和担当的认识,也揭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和社会功能的缺失。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这种情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尤为突出。
《日书空》不仅是一首表现时代特征的诗歌,也是一首富含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朝晚期的社会现实、文化背景以及个人情感。同时,它也启示人们关注历史的连续性和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定位,以及如何在困境中找到自我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