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 其一 十三夜

水边门掩重重。
海棠红。
不信者般颜色、堕西风。
相扶醉。
相偎睡。
意惺忪。
正好一镫私语、伴秋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乌夜啼 其一 十三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下面将深入介绍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以其诗歌、散文、辞赋等多种文体而著称于世。他的诗作以内容贴近民生,风格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而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誉。
  1. 诗词原文
  • 城上归时晚,庭前宿处危。
  • 月明无叶树,霜滑有风枝。
  • 啼涩饥喉咽,飞低冻翅垂。
  • 画堂鹦鹉鸟,冷暖不相知。
  1. 诗词解读
  • 城上归时晚,庭前宿处危。
    描述了乌鸦归来时的傍晚景象,以及它们停栖之所的不稳定和危险。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生态的脆弱,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月明无叶树,霜滑有风枝。
    描绘了秋夜的景象,月光下树木显得冷清,而浓霜使得树枝滑腻。这种描写增强了诗中的凄凉气氛,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季节变迁带来的哀愁。
  • 啼涩饥喉咽,飞低冻翅垂。
    通过乌鸦的饥饿叫声和翅膀因寒冷而下垂的细节,传达出生命的无奈和悲哀。这些生动的形象加深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 画堂鹦鹉鸟,冷暖不相知。
    这里的鹦鹉象征着高贵与自由,但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俗束缚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他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深刻理解。

《乌夜啼 其一 十三夜》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古诗,它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还能深入理解诗人的生活哲学和人生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