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二十首 其十二

师臣者三王,友臣者五伯。
逮兹秦汉后,视下比厮役。
长孺前正论,天子辄变色。
惜哉公孙宏,其性本便辟。
庸儒司国柄,何事足裨益。
田鼢暨卫霍,半又起外戚。
当日严惮人,庶几惟汲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偶成二十首 其十二》是一首宋代诗歌,作者是程颢。这首诗作于宋朝时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以下是对该诗的分析:

  1. 作者简介
  • 程颢(1032年9月23日—1085年5月27日),字伯阳,汉族,世人尊称明道先生,哲学家、文学家。北宋洛阳人,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与弟程颐并称“二程”,被后人广泛研究。他开创了洛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 在文学方面,程颢的作品多表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偶成二十首其十二》便是其中佳作。
  1. 诗歌原文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2. 诗歌解析

  • 意境描绘: 诗人通过“云淡风轻近午天”这一景象描写,传达出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这种氛围与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
  • 象征意义: “傍花随柳过前川”不仅描述了诗人行走在花木丛生的前川,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这种和谐之美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
  1. 诗歌鉴赏
  • 主题表达: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诗人以“不知”的形式,暗示了人们往往无法理解或体会到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 哲理启示: 这首诗还体现了朱熹的“性即理也”的思想,强调万物皆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本性,只有顺应这些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幸福。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欣赏《偶成二十首 其十二》,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描绘,还可以从中领悟到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独到见解。这首诗不仅是宋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读与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