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臣者三王,友臣者五伯。
逮兹秦汉后,视下比厮役。
长孺前正论,天子辄变色。
惜哉公孙宏,其性本便辟。
庸儒司国柄,何事足裨益。
田鼢暨卫霍,半又起外戚。
当日严惮人,庶几惟汲直。
诗句释义:
- 师臣者三王,友臣者五伯。
- 逮兹秦汉后,视下比厮役。
- 长孺前正论,天子辄变色。
- 惜哉公孙宏,其性本便辟。
- 庸儒司国柄,何事足裨益。
- 田鼢暨卫霍,半又起外戚。
- 当日严惮人,庶几惟汲直。
译文与注释:
师臣者三王,友臣者五伯
- 解释:在古代,能够教导和辅佐帝王的大臣被称为“师臣”,而那些能够与帝王并肩作战、共同进退的称为“友臣”。
- 注释: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三位君王;五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位霸主。
逮兹秦汉后,视下比厮役
- 解释:自从秦汉以来,臣子的地位就远不如古代。他们就像低贱的雇工一样,地位低下。
- 注释:逮:等到。秦:指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代:指汉朝。秦汉:代指秦朝和汉朝。
长孺前正论,天子辄变色
- 解释:张汤(字长孺)曾直言进谏,但皇帝总是面露不悦。
- 注释:张汤: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官、改革家。长孺:指张汤。天子:皇帝。
惜哉公孙宏,其性本便辟
- 解释:可惜的是公孙弘(字季子),他的本性就是善于阿谀奉承,迎合君主的意愿。
- 注释:公孙弘: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经学家、外交家。
庸儒司国柄,何事足裨益
- 解释:那些平庸的儒生掌管着国家的权柄,却无法为国家做出任何有益的贡献。
- 注释:庸儒:平庸的儒生。司:掌管。国柄:国家的权柄。
田鼢暨卫霍,半又起外戚
- 解释:田蚡(fén)、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亲属,他们的权力很大,甚至超过了一些功臣。
- 注释:田蚡(fén):汉文帝之孙,武帝之舅父。卫青:汉武帝的舅舅。霍去病:汉武帝的舅母卫子夫的儿子。外戚:指皇帝的亲属或妃嫔。
当日严惮人,庶几惟汲黯
- 解释:当年汉武帝对一些大臣非常敬畏,他曾经称赞汲黯(jí ān,dài)的正直和勇敢。汲黯是西汉时期的大臣,以刚正不阿著称。
- 注释:汲黯(dài):西汉时期的大臣,以敢言直谏著称。汲:汲黯的姓。黯:汲黯的名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和秦汉以后的政治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政治风气的失望和批评。作者指出,即使是像张汤这样的忠臣,也因为直言进谏而遭到皇帝的反感;而那些擅长阿谀奉承的人却能够获得高位和权力。这种现实的反差让作者深感痛心,因此发出了“惜哉公孙宏”的感叹。同时,作者也批评了当时的一些庸儒,他们在国家事务中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反而成为了外戚的附庸。最后,作者提到了历史上的一些清廉正直的大臣,如汲黯,他们的正直和勇气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