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公孙瓒,临岐祀北邙。
潸然感先德,忘却在殊乡。
烛借穹庐火,牲求牧泽羊。
荒寒一瓯雪,聊抵奠椒浆。
【注释】
巴里坤:唐代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一带。
公孙瓒(yuàn):东汉末年著名将领。
临岐(qí):临别。
潸然:流泪貌。先德:指前人的德行、功业。殊乡:远方,异乡。
穹庐(qióng lú):古代蒙古族人的毡帐。
牧泽羊:放牧羊群,泛指农耕。
荒寒:荒凉寒冷。一瓯(ōu)雪:一杯雪。一瓯为量词,用于酒类。
奠(diàn):祭奠,祭礼。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乡时的除夕夜所作。诗人以“烛借穹庐火,牲求牧泽羊”两句为诗眼,通过“烛借”与“牲求”、“火”和“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以及身处异地仍不忘故国故人之情怀。
首句“昔日公孙瓒,临歧祀北邙”,写诗人在异乡过除夕之夜,缅怀故人。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曾随刘备于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此处用其典意,表达诗人怀念故旧之意。
次句“潸然感先德,忘却在殊乡”,写诗人因思故乡之景而泪流满面,感慨自己已身处异乡。“潸然”即流泪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第三句“烛借穹庐火,牲求牧泽羊”,写诗人在异乡过除夕之夜,点蜡烛、祭祀神灵。这里用“烛借”与“牲求”来体现诗人在异乡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同时也暗示了他心中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末句“荒寒一瓯雪,聊抵奠椒浆”,写诗人在异乡过除夕之夜,饮酒解忧。“荒寒”形容环境之冷清凄寂,“一瓯雪”则形象描绘了诗人手中的酒杯如同一片雪花。这里的“聊”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过除夕之夜的无奈与辛酸。同时,“奠椒浆”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异乡生活的无奈与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