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三更月,流泉枕上鸣。
牵风凄更语,冒雨斗无声。
岸领潺湲细,矼横曲折清。
幽人应达此,莫起世间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①昨夜三更月,流泉枕上鸣。昨夜的月光洒在三更时分,夜中泉水潺潺地流淌,叮咚作响。

②牵风凄更语,冒雨斗无声。风吹动树枝,发出凄凉的声音;暴雨打湿了大地,却悄无声息。

③岸领潺湲细,矼横曲折清。江岸被细细的水流所覆盖,青石板铺成的路纵横交错。

④幽人应达此,莫起世间情。只有隐士才能理解这种境界,不要为世俗之情所动。诗人通过“听夜泉”这一意象抒发了自己对世态炎凉的不满与愤慨,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

译文:

昨天夜里,月亮高悬,星光稀疏,我枕着它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忽然间,一阵冷风掠过,吹动了树枝,发出凄厉的响声,仿佛是有人在哭诉。

我不禁想起那些在仕途上奔波的人来,他们为了名利而争得面红耳赤,真是可悲啊!

我独自走到江边,看见江水细流缓缓地流淌,两岸青石路弯弯曲曲。

我想起了古人说的:“山中有径通仙家,人间无处可归家。”我决定离开喧嚣的城市,过一种隐居的生活。

赏析:

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作者任夔州司马时。夔州,今四川奉节,地处巴蜀,山峦叠翠,江流萦回,是当时有名的风景区。诗人在这里过着闲适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写他在江边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首联写夜深人静之际,诗人在梦中听到夜泉潺湲声。“三更月”点出时间,“流泉枕上鸣”则写出了诗人入梦时的情景。一个“流”字,把泉水的动态写得十分生动,也表现出夜的寂静。“听”字又把诗人的感觉写出来,使人如身临其境。

颔联描写夜中的风雨,诗人由听泉转而观风听雨,从听觉转到视觉,再进一步由视觉转入触觉,形象丰富而细腻。“凄”、“斗”二字,把狂风暴雨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更”字写出了时间的深夜。“冒雨”二字写出了诗人在雨中的所见所闻。“无声”二字写出了雨声的轻细。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在恶劣环境中的感受,也写出了诗人的心境。

颈联写江水的细流和道路的曲折。诗人以溪流喻江水,以道路喻山路,用比喻手法把溪水、小路、流水、山路融为一体了。“潺湲”一词写出了溪水流淌的状态,“细”字写出溪水清澈透明的特点,“横”字写出了小路蜿蜒曲折的特点。这些词语都准确地描摹出了江水流动的样子及小路的形态,使读者可以清晰地想象到那美丽的景色。

尾联写诗人面对江水,想到了古代贤人的隐居生活,他感叹道:“只有隐士能明白这种境界,不要被世俗的感情所动摇。”最后一句“莫起世间情”,表明了诗人对尘世的鄙弃和超脱。诗人通过“听夜泉”这一意象抒发了自己对世态炎凉的不满与愤慨,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