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鼓自木渎放舟至胥口

蒙蒙露未收,黯黯月方堕。
三更欲渡湖,先此理征柂。
幽人眠正熟,估客浪先破。
微茫接天水,历落缀星颗。
感此一叶微,惊涛屡掀簸。
披衣看曙色,早向柁楼坐。
穿黑旅雁飞,声从半空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鼓自木渎放舟至胥口》是清代诗人洪亮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授编修。嘉庆四年(1799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
  2. 诗歌原文及解析
  • 诗句:濛濛露未收,黯黯月方堕。
  • 诗意:夜幕降临,天空还带着些许露水未干,月亮也显得有些暗淡。
  • 意象分析:露水和月亮共同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忧郁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在夜晚的孤独与沉思。
  • 下句:三更欲渡湖,先此理征柂。
  • 诗意:诗人准备在三更天的时候渡过湖面,在此之前,他已经准备好所需的一切,比如船只等。
  • 意象分析:这里的“征柂”意味着准备渡船所需的各种工具和准备工作,反映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行动的重视和期待。
  • 第三四句:幽人眠正熟,估客浪先破。
  • 诗意:在宁静的夜晚,只有极少数的人正在沉睡,而一些商人已经开始活动起来,他们的船只已经先行一步离开了岸边。
  • 意象分析:这一对比强调了时间的差异和人们活动的不同步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 最后两句:微茫接天水,历落缀星颗。
  • 诗意:湖面上的水波微微起伏,仿佛与天空相连,星星点点的灯光在水面上跳跃。
  • 意象分析: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湖面的动态美和夜空的静态美,展现了一幅和谐而又略带神秘感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
  1. 诗歌背景:《三鼓自木渎放舟至胥口》的创作背景是在清乾隆年间,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洪亮吉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受到了时代的限制,但他仍然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三鼓自木渎放舟至胥口》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人对于生活、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