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牛老子庙,白马社公祠。
古屋门齐敞,疏灯架已支。
冻梅才放后,春月正圆时。
却向云溪步,无嫌夜漏迟。
十四夜同人至各庙观灯棚归路过白云溪步月
介绍
“十四夜同人至各庙观灯棚归路过白云溪步月”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洪亮吉之手,全诗如下:青牛老子庙,白马社公祠。古屋门齐敞,疏灯架已支。冻梅才放后,春月正圆时。却向云溪步,无嫌夜漏迟。。
《十四夜同人至各庙观灯棚归路过白云溪步月》是一首描绘元宵节夜晚热闹景象的诗歌。诗中描述了诗人和朋友们在庙会观灯的情景,从青牛老子庙到白马社公祠,再到白云溪边赏月漫步,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节日画卷。诗中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元宵佳节的热烈欢庆,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一传统习俗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的盛况。诗中的青牛老子庙和白马社公祠,分别代表了道教与民间信仰,两者的并置,既展示了宗教文化的交融,也反映了社会风俗的多元性。这种描绘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夜晚,感受到了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
诗中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十四夜同人至各庙观灯棚归路过白云溪步月》中“古屋门齐敞,疏灯架已支”等句子,通过对建筑与装饰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节日前夕庙会的繁忙景象。而“冻梅才放后,春月正圆时”,又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活动相融合,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动态之美。
这首诗不仅是对古代元宵节风俗的一次回顾,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通过这样的描述,作者不仅展现了节日的热烈气氛,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的节日习俗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这首诗提醒我们,即使在现代生活中,也应该不忘那些美好的传统,继续传承和发展它们。
《十四夜同人至各庙观灯棚归路过白云溪步月》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成功地将一个传统的节日庆典呈现给读者。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代元宵节的独特风情,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欣赏传统文化的机会。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诗歌作品无疑是一股清新的力量,提醒我们要珍惜并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