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江写镜,两道蛾眉展。
别浦翠生烟,与染就、黛螺深浅。
三竿日上,宿雾欲消时、风力软。
远帆移,百里看犹见。
当年太白,杰句曾传遍。
气象吐长虹,最好是、天门中断。
眼前光景,同此一经过,问作者,更谁与,俯仰才何限。
蕃山溪 天门山又名蛾眉山
介绍
《蕃山溪·天门山又名蛾眉山》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词,全诗如下:晓江写镜,两道蛾眉展。别浦翠生烟,与染就、黛螺深浅。三竿日上,宿雾欲消时、风力软。远帆移,百里看犹见。当年太白,杰句曾传遍。气象吐长虹,最好是、天门中断。眼前光景,同此一经过,问作者,更谁与,俯仰才何限。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查慎行有着紧密的联系。查慎行(1650—1727),字悔余,号他山,浙江海宁人。他精《易》,工诗名闻禁中。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乡试,四十一年(1702)应召入直南书房,不久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四十八年(1709)奉旨赴武英殿书局编纂《佩文韵府》,书成,因病乞归,终老林下。查慎行的生平与诗歌创作息息相关,其作品常常体现出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蕃山溪·天门山又名蛾眉山》作为查慎行代表作之一,在文学价值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首两句“晓江写镜,两道蛾眉展。”描绘了晨曦中的江面宛如镜子一般平静,两道如同蛾眉般的山峦逐渐展开,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三句“别浦翠生烟,与染就黛螺深浅。”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别浦(即岸边)上翠绿色的植物与烟雾相互交织的景象,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句“三竿日上,宿雾欲消时、风力软。”则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晨的场景,太阳初升,夜雾开始消散,微风轻轻吹拂,给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感觉。第五句“远帆移,百里看犹见。”则展现了一幅宽阔江面上帆船远去,但仍然清晰可见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情。
最后一句“当年太白,杰句曾传遍。”则是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生涯的回顾,提到李白的诗句广为流传,这既是对前辈诗人的敬仰,也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追求与自信。
《蕃山溪·天门山又名蛾眉山》不仅展示了查慎行深厚的文学功底,还以其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通过对这一作品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歌创作及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