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闷五首 其四

达道吾未能,课孙比课子。
隔墙催上学,初日漏窗纸。
雷霆夜来过,似斗床下蚁。
惟有读书声,琅然偏入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遣闷五首 其四》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五言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一生官至宝谟阁待制,因直言进谏多次被贬。晚年归隐乡里,致力于诗歌创作,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和自然景观。
  1. 诗歌原文
    索居独寡欢,巾车入城闉。亲旧久不见,一见交相欣。挽衣招我饮,惟恐我出门。不招我亦往,不留我亦存。殷懃复如许,不住我岂真。
    是时梅始花,吹香落金尊。酒冽肴果富,咀啜俱芳珍。丞相我知已,大守吾故人。言非汰尘杂,尘杂不入言。初谈圣贤髓,终谈天地根。而况衔杯酒,不乐复何云。

  2.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遣闷五首 其四》通过描写诗人与亲友的聚会,表达了一种孤独与欢乐并存的情感。诗人在病中独居,感到寂寞,但当亲友来访时又感受到了温暖和喜悦。
  • 生活描绘:此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风俗和人际关系。通过描绘饮酒、交谈等活动,展现了一种社交场景,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 哲学思考:诗中“言非汰尘杂,尘杂不入言”表达了作者对于言语与思想关系的思考,强调了言语应远离世俗杂质,保持纯粹和真实。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 个人境遇:杨万里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这首诗反映了他在困境中的心境变化,以及面对逆境时的乐观态度。
  • 文化价值: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杨万里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展示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1. 文学地位
  • 诗歌形式:这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这种形式简洁明了,便于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五言绝句也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诗歌形式,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艺术特色:杨万里的诗歌注重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营造,他的诗句清新脱俗,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1. 文化影响
  • 后世评价:杨万里的诗歌在后世受到广泛的赞誉,被认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作不仅在宋代有很高的地位,也被后世学者和诗人广泛研究和传颂。
  • 文化传承:杨万里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

《遣闷五首 其四》是杨万里的一首代表作,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交场景,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波动和社会观察。这首诗不仅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也体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