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蛾叹

我闻宵蛾赴火死,今见飞飞晨赴水。
成群百万蔽江来,江阔风高飏不起。
嗟尔之生良已微,捐躯适救鱼鳖饥。
可怜水火均不免,两翼原来是祸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蛾叹》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哀愁的诗歌,由清代查慎行创作于清初。

《水蛾叹》通过描绘水蛾赴死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价值与自然法则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哲学意义上也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品背景:《水蛾叹》的创作背景是在清初时期,查慎行通过对水蛾的描写来表达他对自然界中弱小生物命运的关注。诗中的水蛾,虽然在秋季八月被赋予一种特殊意义,即它们在夜晚飞出江面是为了补充鱼鳖的食物。这一现象引发了诗人的深思,从而创作了这首充满哲思的作品。
  2. 主题内容:《水蛾叹》通过水蛾赴死的景象,表达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诗人观察到成群的水蛾不顾危险,纷纷飞向水面以救鱼虾于水火之中。这种无私的行为使诗人感慨万分,认为水蛾的生命如此短暂而脆弱,但它们却愿意为他人付出,这不禁使诗人对自然界的法则和生命的尊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3. 艺术特色:《水蛾叹》在艺术表现上颇具匠心,尤其是通过对比水蛾的牺牲与人类行为的相对性,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诗歌中“嗟尔之生良已微,捐躯适救鱼鼈饥”的句子,深刻地揭示了水蛾尽管微小但却拥有伟大的牺牲精神。同时,诗人通过“可怜水火均不免,两翼原来是祸机”这样的描述,进一步探讨了个体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对社会和个人行为的思考。

《水蛾叹》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对生命、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度反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