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栗里渡柴桑桥至鹿子坂访醉石观靖节祠

陶公家柴桑,地本接栗里。
高贤栖隐处,土物觉清美。
风翻紫芋苗,雨绽红莲米。
平坡树簇簇,枉渚波弥弥。
徘徊山东南,何处访故阯。
逢人辄问姓,觊遇陶氏子。
但见丱角翁,叱牛入烟里。
先生在当日,逃禄如脱屣。
至今山下柳,尚识折腰耻。
肯令后世名,人人得轻指。
闻风感顽懦,即此可以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根据您提供的链接,《从栗里渡柴桑桥至鹿子坂访醉石观靖节祠》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全文如下:陶公家柴桑,地本接栗里。高贤栖隐处,土物觉清美。风翻紫芋苗,雨绽红莲米。平坡树簇簇,枉渚波弥弥。徘徊山东南,何处访故阯。逢人辄问姓,觊遇陶氏子。以下是对这首诗及作品介绍的相关分析:

  1. 创作背景
  • 查慎行简介:查慎行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文学才华广受好评。
  • 诗歌创作:该诗的创作时间不详,具体创作地点可能是在江南一带,当时查慎行可能正在游历或探访某个地方。
  1. 内容解析
  • 描绘环境:诗中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色,风翻紫芋苗、雨绽红莲米等,生动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
  • 表达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于陶渊明高洁人格的敬仰和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怀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 语言优美:诗句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1. 历史意义
  • 反映时代:此诗反映了清朝中期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政治抱负。
  • 文化传承: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查慎行的作品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后世影响
  • 文学价值:查慎行的诗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
  • 影响传承:查慎行的作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诗人都曾对他的诗作进行研究和模仿。
  1. 现代评价
  • 学术评价:在文学史上,查慎行的诗歌作品被视为清代诗歌的典范,其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 文化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查慎行的作品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栗里渡柴桑桥至鹿子坂访醉石观靖节祠》不仅是一首描绘美景、表达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它展现了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艺术才华和人文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审美趣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