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家柴桑,地本接栗里。
高贤栖隐处,土物觉清美。
风翻紫芋苗,雨绽红莲米。
平坡树簇簇,枉渚波弥弥。
徘徊山东南,何处访故阯。
逢人辄问姓,觊遇陶氏子。
但见丱角翁,叱牛入烟里。
先生在当日,逃禄如脱屣。
至今山下柳,尚识折腰耻。
肯令后世名,人人得轻指。
闻风感顽懦,即此可以起。

【注】柴桑:陶渊明的故居,在今江西九江。栗里:地名,在今江西九江南。靖节祠:《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因不堪忍受上司的欺压和污蔑而辞官归田,躬耕自资。后隐居于庐山东林寺旁,以“五柳先生”自喻。此诗写诗人寻访陶渊明故居之事。

【译文】

我到柴桑去寻访陶渊明的旧居,那地方本来跟栗里是连着的。

这里住的是高尚有德的人,土产物产都很清新美好。

风吹动紫芋苗,下雨时红莲米绽开。

平坡上树木丛生,枉渚上波光粼粼。

我在山的那南边徘徊着,不知哪儿才是他的旧居?

见到路人就问姓字,希望遇到陶氏子孙。

只见一位戴小帽的老人,牵着牛从烟雾中走。

当年那位陶先生还在的时候,他逃避官职就像把鞋子丢在地上一样容易。

至今山上的柳树还认得他曾经被贬的屈辱,不肯让人随便地指指点点。

听到风声便感慨自己太软弱无能,就是从这里可以奋起振作。

【赏析】

陶渊明的故居在江西九江市郊的柴桑镇,距城约二华里。据《宋史·地理志》说:“(柴桑)在县南二十五里。”又据《元丰九域志》说:“(柴桑)在县西二十五里。”(《太平寰宇记》卷一三四引《图经》)可见其位置当在县城的西南方。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来到柴桑访旧的情景。

第一联:“陶公家柴桑,地本接栗里。”柴桑、栗里都是地名。陶渊明的故居,原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园,后人因避讳称陶渊明为陶征君,又称柴桑为栗里。所以这两句的意思是:陶渊明的家就在柴桑,那儿与栗里相连。

第二联:“高贤栖隐处,土物觉清美。”高贤即高洁有德之士。陶渊明的故乡,是一个高士隐居之地,出产的土产都很清美。这两句的意思是:高尚有德的人居住的地方,出产的土物都非常清美。

第三联:“风翻紫芋苗,雨绽红莲米。”风翻、雨绽,形容天气晴朗时的风和细雨。紫芋苗、红莲米,都是当地出产的名贵食品。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动青葱的野菜,细雨滋润着鲜红的莲米。

第四联:“平坡树簇簇,枉渚波弥弥。”平坡、枉渚,都是地名。这两句的意思:平坦的山坡上树木丛生,水边的沙洲上水波浩渺。这是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描绘,充满了赞美之情。

第五联:“徘徊山东南,何处访故阯?”徘徊,指徘徊徜徉。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在山的那一面徘徊着,不知该到什么地方才能找到他的故居呢?表达了作者对故居的向往之情。

第六联:“逢人辄问姓,觊遇陶氏子。”逢人辄问,意思是遇到什么人都要问问姓氏。觊遇,希望得到。这两句的意思是:遇到熟人就问他的姓氏,希望能遇到陶渊明的后代子孙。表达了作者寻找故居的迫切心情。

第七联:“但见丱角翁,叱牛入烟里。”丱角,是古代儿童头上的一种饰物,形状像鸟的羽毛,用来象征童真。这两句的意思是:只见一个戴小孩头饰的老头,牵着牛从烟雾中走过。

第八联:“先生在当日,逃禄如脱屣。”先生,是对别人的尊称。这两句的意思是:陶渊明当年还在世的时候,他为了摆脱世俗的诱惑,像丢掉鞋子那样轻易地离开了官场。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不贪恋富贵的敬佩之情。

第九联:“至今山下柳,尚识折腰耻。”这两句的意思是:到现在,山下的柳树都还记得当年陶渊明被贬的事情,它不会让世人随便指指点点的。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遭遇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

第十联:“肯令后世名,人人得轻指。”这两句的意思是:难道让后世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人人都能随意地指指点点吗?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名誉的保护和对世人的警告。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深远。诗人通过对故居的描绘,抒发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和对世俗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自尊、自爱的人的赞赏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