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贤寺阻雨示角子禅师

七尖峰埋烟一坞,五老神情皆下俯。
携来杖顶昨日云,洒作灯前夜来雨。
石头路滑不可行,游人早起祈天晴。
禅翁劝我且吃饭,同向空堂坐水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查慎行创作的《栖贤寺阻雨示角子禅师》是一首表现诗人在栖贤寺遭遇雨阻时心境与自然景观交融的佳作。下面将介绍这首诗的相关内容:

  1. 作者简介:《栖贤寺阻雨示角子禅师》的作者查慎行,字悔余,浙江海宁人。查慎行少年时就受到黄宗羲的学术影响,后来精研《易经》,并擅长写诗。康熙三十二年(1693)中举乡试,四十一年(1702)被召入南书房,并赐进士出身。
  2. 诗歌原文:七尖峰埋烟一坞, 五老神情皆下俯。携来杖顶昨日云, 洒作灯前夜来雨。石头路滑不可行,游人早起祈天晴。禅翁劝我且吃饭,同向空堂坐水声。
  3. 诗歌鉴赏:查慎行在这首诗中以“栖贤寺阻雨”为主题,通过对栖贤寺周围环境以及天气状况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诗中使用了“七尖峰”、“五老”等形象化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想象出山峰的轮廓和形态。诗句中的“携来杖顶昨日云,洒作灯前夜来雨”,通过雨水从云层中滴落的景象,传达了雨的细腻和诗意。而“石头路滑不可行,游人早起祈天晴”则反映了诗人在雨中行走的不便和对晴好天气的渴望。
  4. 诗歌背景:根据文献记载,查慎行曾两次前往栖贤寺,一次是“到寺将黄昏”,另一次则是“再到栖贤寺,苍凉忆角师”。在第二次访问过程中,他遇到了阻碍——大雨,因此写下了《栖贤寺阻雨示角子禅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察。

《栖贤寺阻雨示角子禅师》不仅展示了查慎行卓越的诗歌才华,还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力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这首诗不仅是查慎行文学创作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