呰口下山

匡南古道谁开辟,悬溜垂丝通一脉。
劣容半足百八盘,直注双眸五千尺。
灵区再上苦不易,步步别山多可惜。
举头却望昨所经,似到蓬莱今被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呰口下山》是清代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古道上,沿途所见的壮丽景色和内心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
  • 查慎行(1650—1728),字夏重,号查田,改字悔余,晚号初白老人。浙江海宁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深受东坡、放翁的影响,并有《他山诗钞》《敬业堂集》等代表作传世。
  1. 诗歌原文
    匡南古道谁开辟?悬溜垂丝通一脉。劣容半足百八盘,直注双眸五千尺。
    灵区再上苦不易,步步别山多可惜。举头却望昨所经,似到蓬莱今被谪。

  2. 诗意解读

  • 匡南古道谁开辟?:描述了匡南古道的由来,以及它的美丽与险峻。
  • 悬溜垂丝通一脉。:形容山路如悬挂的流水般流畅。
  • 劣容半足百八盘,直注双眸五千尺。:表达了诗人在艰难险阻中的坚韧不拔,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深深赞叹。
  • 灵区再上苦不易,步步别山多可惜。:反映了诗人再次踏上旅程时的不舍与留恋。
  • 举头却望昨所经,似到蓬莱今被谪。:意味着诗人在回顾过去的路途时,感到一种命运无常的悲凉。
  1. 艺术特色
  • 形象生动:通过对山水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 寓意深刻:通过旅途的经历,反映出人生的起伏和变迁,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语言精炼: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能够深入人心。

《呰口下山》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清代诗歌的魅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于人生道路的感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