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落叶诗三首 其三

我吟落叶诗,如与落叶语。
年年走关塞,摇荡愁见汝。
马头声萧萧,打面风带雨。
吴霜点两鬓,归作故林主。
故林岂无春,过眼同逆旅。
后时感独立,孰是岁寒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后落叶诗三首 其三》是清代文学家彭孙贻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更透露出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在解析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诗歌背景:彭孙贻的《后落叶诗三首》创作于顺治七年 (1650年) 。这是一首描绘落叶和夕阳美景的诗歌。首句“芳树歌残雁影横”中的“芳树”,原为汉乐府铙歌名称,后世诗人往往据其意用以表示时暮众芳歇绝。次句“众叶四散飞,狞飙亦𫏐停”描述了树叶纷纷飘落的景象以及狂风的肆虐。第三句“枯丛剩数点,有如块粘萍”,以残存的枯叶比喻生活之艰难,如同浮萍一般随波逐流。第四句“又如将曙天,尚带三五星”则通过晨光中残留的几点星光,表达了希望与坚持。尾句“鸟雀聚疏影,夕阳到空亭”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分,鸟雀聚集在稀疏的树林中,而诗人独自站在空荡的亭子中的情景。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落叶和夕阳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逆境中依然坚持自我的情怀。

  2. 艺术手法:《后落叶诗三首 其三》采用了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表达方式,使诗意丰富而又不失深意。诗中的“芳树”、“狞飙”、“枯丛”、“夕阳”等词汇,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色彩,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共鸣。此外,诗歌还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如“众叶四散飞,狞飙亦𫏐停”,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动的情感表现力。同时,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得整首诗既具画面感,又富含哲理意味。

  3. 思想内涵:《后落叶诗三首 其三》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观察和描述落叶、夕阳等自然现象,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物欲、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在现代社会中,这首诗仍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和艺术欣赏性,它不仅是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有益启示。

《后落叶诗三首 其三》不仅仅是一篇描写秋日景色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的方式。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和深沉感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自然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