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宋石门画松

苍髯翠鬣摇向空,老干蟠作青虬龙。
双睛未点飞不得,时有云气来相从。
开时高阴散林麓,卷起生绡才尺幅。
人间何处着秋风,昨夜城南拔乔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宋石门画松》是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诗,该诗通过描绘一幅松树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记忆和感慨。以下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查慎行:查慎行(1650—1727),字悔余,浙江海宁人。初名嗣琏,后改名夏重,号他山,又号查田。晚筑初白庵而居,因号初白。少受学黄宗羲,精《易》工诗,名闻禁中。
  1. 诗歌主题
  • 自然之美:诗人以“苍髯翠鬣摇向空,老干蟠作青虬龙”开篇,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松树画。诗句中的“苍髯翠鬣”形容松树苍劲有力的姿态,而“老干蟠作青虬龙”则形象地描绘出松树枝条盘曲、苍劲挺拔的形态,展现了松树坚韧不屈的精神。
  • 画家技艺:“双睛未点飞不得,时有云气来相从。”这两句诗赞颂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使画中的松树仿佛活了过来,与天空中的云气相得益彰。这里的“双睛未点”意味着画家没有直接描绘松树的眼睛,而是让松树在云端中自由翱翔,展现出画家对自然景物的巧妙捕捉和表现手法。
  • 自然意象:“开时高阴散林麓,捲起生绡才尺幅。”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松树在风中摇曳的景象。诗句中的“开时高阴散林麓”描绘了松树随风摇曳,枝叶散落在周围的林地上;“捲起生绡才尺幅”则形象地表达了松树枝叶随风卷起,如同一卷生绡被轻轻掀起,展现了松树随风轻舞的美丽画面。
  • 秋天意境:“人间何处着秋风,昨夜城南拔乔木。”诗人用“秋风吹过”作为结尾,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感慨。这里的“秋风”不仅指自然界的秋风,也暗喻人生的无常和变迁。诗人通过“昨夜城南拔乔木”这一意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
  1. 艺术特色
  • 白描手法:查慎行的这首《题宋石门画松》运用了白描手法,即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朴素的语言来表现松树的美。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更加质朴自然,避免了过多的修饰和夸张,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松树的形象和韵味。
  • 情感抒发:查慎行的这首诗不仅是对松树形态的描绘,更是对其精神内涵的颂扬。诗中的“画松一似真松树”,既是对画家技艺的高度赞扬,也是诗人对松树坚韧精神的赞美。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 文化意义
  • 自然崇拜:在中国文化中,松树历来被视为坚韧不屈的象征。查慎行的这首诗通过对松树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崇拜。诗人通过对松树的赞美,传达了一种追求自然和谐、崇尚坚韧精神的人生态度。
  • 艺术传承:查慎行的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松树的诗,也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它不仅展示了画家的技艺,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追求。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作品之一。

《题宋石门画松》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它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松树画,更通过细腻的情感抒发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以及对坚韧精神的赞美。这首诗不仅是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一次重要展示,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诠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