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灌园浔阳唱和赋感见赠二十四韵

大火方司令,馀威未解严。
夕阳明杲杲,残雨过𩆷𩆷。
书少浑难借,棋低又懒拈。
移时看燕乳,随意听鱼噞。
圃废闲谁治,江喧近可嫌。
谈谐须得伴,兴会赖相兼。
洗瓮晨浮蚁,推窗夜候蟾。
学禅根器钝,斗韵笔锋铦。
乡信灯空卜,归期梦代占。
山巾俄换葛,野服待分缣。
我气贫旋挫,君怀老益谦。
悲歌翻变壮,醉语误疑谵。
鸿爪泥长印,蛛丝羽易黏。
胜游宗炳画,往事季心钳。
止沸吹齑冷,焚枯过劫炎。
乾坤全晚节,耕凿合穷櫩。
烂熳三秋菊,峥嵘百岁楠。
以闲聊送老,所得讵为廉。
幸舍犹弹铗,成都想下帘。
商声流石齿,仙气入霜髯。
高浪晴湖阔,奇云夏岫添。
掉头随去住,放迹等飞潜。
涧壑终难返,尘埃久属厌。
天涯同拙滞,吟罢寸心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灌园浔阳唱和赋感见赠二十四韵》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歌,由查慎行创作于清代。这首诗不仅在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而且在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方面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大火方司令,馀威未解严。
    夕阳明杲杲,残雨过𩆷𩆷。
    书少浑难借,棋低又懒拈。
    移时看燕乳,随意听鱼𪡋。
    圃废闲谁治,江喧近可嫌。
    谈谐须得伴,兴会赖相兼。
    洗瓮晨浮蚁,推窗夜候蟾。
    学禅根器钝,斗韵笔锋铦。
    乡信灯空卜,归期梦代占。
    山巾俄换葛,野服待分缣。
    我气贫旋挫,君怀老益谦。
    悲歌翻变壮,醉语误疑谵。
    鸿爪泥长印,蛛丝羽易黏。
    胜游宗炳画,往事季心钳。
    止沸吹齑冷,焚枯过劫炎。
    乾坤全晚节,耕凿合穷櫩。
    (君有别业在玉屏山中)
    烂熳三秋菊,峥嵘百岁楠。
    以閒聊送老,所得讵为廉。
    幸舍犹弹铗,成都想下帘。
    商声流石齿,仙气入霜髯。
    高浪晴湖阔,奇云夏岫添。
    掉头随去住,放迹等飞潜。
    涧壑终难返,尘埃久属厌。

  2. 作者介绍
    查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清代诗人、散文家。他出生于浙江海宁,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除了诗歌创作外,查慎行还擅长散文,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细腻的生活画面和抒发真挚的情感。此外,查慎行还是一位书法大家,其书法作品深受后世赞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诗歌分析

  • 内容主题:《次灌园浔阳唱和赋感见赠二十四韵》通过描写晚晴、残雨等自然景象,以及与友人的交谈、思考等活动,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感受与领悟。诗中的“烂熳三秋菊”、“峥嵘百岁楠”等句子,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将残雨比作“签灵”,燕子乳比喻为“棋低”,这些生动的形象使诗句富有诗意,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此外,诗中使用了大量排比句式,如“书少浑难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 文化内涵: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次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自我反思的过程。诗中的许多意象和表达方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止沸吹齑冷”、“焚枯过劫炎”,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反思。
  1. 社会影响
  • 文学评价:查慎行的这首《次灌园浔阳唱和赋感见赠二十四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喜爱和推崇。许多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专家认为,这首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对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传播与接受:由于查慎行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广泛影响力,他的诗作被广泛传播和翻译。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评价,在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古典诗歌。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一份力量。
  1. 现代应用
  • 教育领域:在当代的教育体系中,查慎行的这首诗不仅是文学教学的宝贵资源,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教材。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 文化传承:查慎行的这首诗不仅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和传播这样的经典作品,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次灌园浔阳唱和赋感见赠二十四韵》不仅是查慎行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不仅可以深入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