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湘烟入望深,郡楼闲上当登临。
晴边日作薰檐气,乱里歌伤去国心。
芳草迎船迷旧岸,绿杨盘马试新阴。
刘申去后空城在,水次犹传上堵吟。
春晴登朗州城楼
介绍
《春晴登朗州城楼》是查慎行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其时他已辞官归隐,但仍然心系国事。诗中描绘了朗州城外的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作者介绍:查慎行(1650—1727),浙江海宁人,号初白,晚筑初白庵而居,因号初白。查慎行少受学黄宗羲,精于《易经》,擅长诗歌,有“清初一大家”之誉。他的诗词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深受后世推崇。
诗歌原文:
沅水湘烟入望深,郡楼闲上当登临。
晴边日作薰檐气,乱里歌伤去国心。
芳草迎船迷旧岸,绿杨盘马试新阴。
刘申去后空城在,水次犹传上堵吟。诗意解析:这首诗通过四句话,勾勒出朗州城外的山水之美和历史沧桑之感。首句“沅水湘烟入望深”,描写了诗人远望朗州时被深秋景色所吸引,沅水的湘烟如同烟雾一般笼罩着远处的景致,令人感到深远与幽静。第二句“郡楼闲上当登临”,表明诗人选择登高望远,借郡楼之高俯瞰全城,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第三句“晴边日作薰檐气”,则形容阳光照耀下的屋檐,似乎被阳光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香气,增添了诗中的温暖气息。末句“刘申去后空城在,水次犹传上堵吟”,反映了刘申离去后留下的只有一座空城,而人们还在水边的码头上吟诵着古老的诗句,体现了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艺术特色:查慎行的诗歌注重意象的运用,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细节与情感的微妙变化。在《春晴登朗州城楼》一诗中,他巧妙地将朗州的山水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朗州古城之中,感受诗人的心境变化。此外,查慎行还擅长运用对比手法,如“晴边日作薰檐气”与“乱里歌伤去国心”的对比,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丰富的视觉美,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深度。
历史背景:《春晴登朗州城楼》创作于清代康熙年间,查慎行当时已年过半百,但仍心怀天下,关注国家大事。诗中虽然表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情怀,但也透露出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与不舍之情,这或许正是诗人在晚年依然笔耕不辍的原因之一。
《春晴登朗州城楼》不仅是查慎行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对朗州古城历史与自然景观的深情颂扬,展现了清代文人士大夫的风采与情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