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游东山寺

草长忽无路,重来迹已陈。
寺贫僧乞食,台古佛蒙尘。
兵火残碑劫,莺花绝域春。
近南多战垒,愁杀独游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偶游东山寺”是宋朝诗人韩缜的一首七言律诗,收录于《敬业堂诗集》中。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偶遇东山寺的情景,表达了一种孤独和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及注释解析
  • 草长忽无路,重来迹已陈:草长满地,使得原本的小路变得难以辨认,而再走时,那些曾经留下的足迹已不复存在。
  • 寺贫僧乞食,台古佛蒙尘:寺院贫穷,僧侣们只能向人乞讨食物;寺庙中的佛像显得古老,甚至被尘埃覆盖,失去了往日的庄严。
  • 兵火残碑劫,莺花绝域春:战争的炮火使得残破的墓碑成为了战乱的象征,而莺语花香的绝境之地也因战乱而失去了原有的生机。
  • 近南多战垒,愁杀独游人:靠近南方的地区到处都是战壕,让人感到无比忧愁,只有独自一人在此处游玩的人会感到更加凄凉。
  1. 诗意解读与鉴赏
  • 自然与历史的交融: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衰败,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和自然的无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 孤寂与怀旧:诗句中的“重来迹已陈”和“近南多战垒”表达了诗人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的孤独和对往昔的怀念。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感受,也折射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深感慨。
  • 艺术手法与风格:韩缜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的独特感受,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之一。
  1. 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 宋代的历史背景:宋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社会动荡的时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 文化价值和影响:“偶游东山寺”不仅是韩缜个人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它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文人的情感世界,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偶游东山寺》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情感深度的文学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韩缜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无限敬意。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宋代文化和历史的窗户,让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