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忽无路,重来迹已陈。
寺贫僧乞食,台古佛蒙尘。
兵火残碑劫,莺花绝域春。
近南多战垒,愁杀独游人。

【注释】

  1. 偶游:偶尔游玩。东山寺: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面的灵隐山麓,为南朝时梁代著名僧人慧理所建。
  2. 草长忽无路:指寺庙周围野草丛生,道路难以辨认。
  3. 重来迹已陈:指自己再次来到这里,发现原来的脚印和足迹都已经消失。
  4. 寺贫僧乞食:指寺庙因为缺乏资金而难以维持,僧人只能向人乞讨食物。
  5. 台古佛蒙尘:指寺庙中的佛像因年久失修而显得灰尘满布。
  6. 兵火残碑劫:指战争期间,寺庙的遗迹遭到破坏,只剩下残存的碑文。
  7. 莺花绝域春:意指春天来临,但因为战争的影响,莺歌燕舞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
  8. 近南多战垒:指附近的地势较低处有许多战争留下的战壕或堡垒。
  9. 愁杀独游人:指独自来到这里游玩的人会因战争的威胁和环境的荒凉而感到忧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寺庙景象及其历史变迁的诗歌。首句“草长忽无路”描述了寺庙周围的草地生长迅速,使得原本清晰的路径变得难以辨认,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迁。接下来“重来迹已陈”,表达了诗人再次来到此地时,发现曾经的足迹已经消失的情景,反映出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

第二句“寺贫僧乞食”揭示了寺庙之所以贫穷的原因,即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日常开销,因此僧人只能向人乞讨食物。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困境,也表达了对僧人生活的同情。

第三句“台古佛蒙尘”则描绘了寺庙中的佛像因年久失修而显得灰尘满布的景象,暗示着寺庙的衰败和历史的沉重。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寺庙和佛像的敬意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第四句“兵火残碑劫”,进一步描绘了战争对寺庙遗迹的破坏,只有残存的碑文见证了过去的辉煌。这一句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最后两句“莺花绝域春”和“愁杀独游人”,通过对比战争与和平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威胁下人们的忧愁。这两句诗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歌,通过对寺庙、僧人和战乱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